
白在秀国立森林科学院院长最近在接受《每日经济》采访时表示:“自2022年起,松树线虫受害树木开始增加,到今年4月已增至约90万棵。”他解释道:“今年冬天是防止第三次大规模爆发的关键时期,我们正在比以往更加集中力量进行防疫。”自去年2月以来,他一直领导森林科学院,并出版了《韩国人与松树》一书,表达了对松树的特殊热爱。
据他介绍,韩国过去经历过两次松树线虫大规模爆发。第一次爆发发生在2007年,受害树木增至137万棵,但通过集中防治,受害规模在2011年减少到26万棵。随后在2014年再次急剧增加至218万棵,直到2021年才勉强控制在31万棵。然而,由于最近冬季异常高温现象,媒介虫的活动时间延长,导致在浦项、庆州等庆尚道地区再次扩散。
负责松树线虫防治技术基础的森林科学院正在加快“速度战”。因为在五天内,从孵化到再产卵的一个周期结束,20天内一对松树线虫可以扩散到20万到30万只。利用基因扩增技术,开发出可以在林业现场30分钟内判断感染与否的诊断工具。以前的方式是采集样本并送往初步诊断机构,通常需要超过3天的时间。
白院长表示:“由于用户年龄较大,我们正在改进工具,使其更易于使用。”他补充道:“检查一棵树的费用大约在1万韩元左右,我们也在推动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
他还证实,由于气候变化,森林灾害正在增加。来自印度、越南等亚热带地区的黄斑天牛和来自北美的美国白蛾等有害物种正在扩大在国内的栖息范围。
白院长指出:“剧烈的气候环境变化降低了树木的抗病性,即使感染相同数量的病虫害,也更容易死亡。”他解释道:“这也是引发森林火灾、山体滑坡等二次灾害的原因。”
这也是森林科学院开发抗病性强的树种的原因。此外,由于环境危害的担忧,曾中断的药剂航空喷洒正在利用无人机进行精确和高效化。白院长强调:“到2025年,农林卫星发射后,将利用相关影像进行快速、准确的监测和定制化防治策略,以最小化灾害损失。”
[李珍汉记者]